查看原文
其他

9.4分的开年神剧《山海情》,藏着最好吃的宁夏!

点击右边星标 美食台 2021-03-15

笑中有泪、豆瓣评分9.4的《山海情》,
2021开年第一部扶贫献礼剧,

我们彻底被它的真实与“土味”洗了眼睛。

剧里的宁夏西海固“苦瘠甲天下”,
作为人与人关系粘合剂的食物却没有缺席。
贫瘠的土地,艰苦的生活,
依然有充满希望的暖心美味。

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的西海固山区,荒漠戈壁,飞沙走石,晚清名臣左宗棠在奏折中称其为“苦瘠甲于天下。”

这部剧讲的就是涌泉村村民吊庄移民到玉泉营金滩村,在那里一步一个脚印发家致富,共建“塞上江南”的故事。


▲吊庄移民指的是整个地方都不适合居民居住,从而整个地方的农民都进行搬迁,统一化地重新建立村庄。

▲涌泉村rapper告诉你日子有多苦!

贫瘠的戈壁滩上,食物,就成了当地人社会关系的粘合剂:

象征扶贫一线情谊的滩羊肉,象征青涩爱情的油饼,象征致富第一步的双孢菇,象征西北汉子耿直、实诚的枸杞......

一部“土味”扶贫剧,到了台台眼里活生生看成了美食剧。老戏骨们飙戏过瘾,就连看他们吃白水面条都觉得倍儿香。


当年贫瘠穷困的“戈壁滩”,如今农田遍地、绿树成林。剧里那些山沟沟里的味道,也跨越地域,慢慢为四方人所熟知、喜爱。

今天就跟着台台去剧里看一看,富起来的宁夏,究竟有多好吃!


剧中穷得叮当响的涌泉村,日常主食就是“面”。碗里头终年不见油花儿,连国家给拨的扶贫牲口全都“杀了解馋”。

剧中见到的第一顿荤腥,是在张主任与马得福的告别大餐上。


那时候动员来玉泉营金滩村吊庄的村民将将凑满60户,熬了好几年,村里头终于盼来了电线杆子,扶贫工作稍有起色。狠心去“搓一顿”,是张主任与马得福奋战在扶贫一线的惺惺相惜。

爷儿两个落座,一盆手抓羊端上桌,连肥带瘦颤颤巍巍,抓起一块蘸点儿蘸水,就着大蒜一扯一嚼——真香!


几块羊肉下肚,咂上半杯小酒,张主任给宁夏滩羊背起了书“一点儿都不膻,香!”

说起宁夏当地最有名的特产,除了虫草,就是这盐池滩羊。


宁夏民间有个说法:滩羊“吃的是中草药,喝的是矿泉水”。宁夏滩羊食用的天然牧草中,含有非常丰富的矿物质,滩羊喝的水矿化度高,水质偏碱性,因此羊肉脂肪均匀,肉质细嫩,不膻不腥,味道倍儿鲜!


▲羊羊内心OS:别爱我,没结果

水煮,最能吃到滩羊的鲜美,在宁夏当地,招待一顿滩羊做的手抓肉是最高礼遇。用滩羊制作的烩羊肉、羊肉泡馍、爆炒羊羔肉、羊杂碎等特色美食,也是在别处吃到的羊不能比的。


台台曾带大家体验过西北羊汤文化的扛把子——吴忠羊杂碎,戳视频看看羊杂配八宝茶的独特早茶吃法,解馋!


▲点击上方视频查看详细做法


垦荒吊庄干了几年,二弟马得宝终于把青梅竹马的姑娘麦苗盼到了金滩村。揣着砖窑打工赚来的工钱,跑去镇上给麦苗买了油饼。


二人坐在戈壁滩上,得宝望着吃油香的麦苗,眼中的爱意藏不住。一个油饼,你吃着我看着,就是爱情。


油饼,在宁夏当地又叫“油香”,主要是用发面、鸡蛋和香油混合油炸而成,是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的美食。

“现炸的更香!”炸制油香的关键在于“油”,必须使用当地盛产的胡麻油,又黑又亮,其味浓香,炸出的油香外皮金黄酥脆,用手掰开,内馅细嫩洁白。


▲胡麻油:固原地区在清朝、民国时期家家户户遍种胡麻,史书记载“胡麻有润燥、解毒、止疼、消肿之功。”


油香,是当地“以面食为主“的饮食结构的缩影。

西海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地区,气候高寒,处于400毫米降水线左右。这种地理气候特征适合小麦、玉米、糜子、荞麦和莜麦等各种杂粮种植, 因而形成了当地以面食为主的饮食结构特征。


▲村里人吃得最多的就是“面条子”

当地还有许多以“面”为主的特色美食:年三十儿和正月初五要吃“荞面搅团”,夏季农村妇女擅做的“浆水面”。

还有拉条子、寸节炒面、烩麻食、荞面和络、燕面糅糅、柴火摊馍馍......


▲特色面食“拉条子”

台台推荐过一道在宁夏等地很常见的汤面片——小揪面。先用羊排和多种蔬菜做一个臊子汤,再将面条揪成面片丢入汤中同煮。

羊排酥软,汤底香浓,面片则是嚼劲十足,荤素兼备,一碗管饱。


▲点击上方视频查看详细做法


有多少人是看了剧才知道,原来胡(福)建专家带领村民赚得第一桶金的“双孢菇”,就是我们市场上随处可见的“口蘑”。

跨海翻山从福建赶来的扶贫县长陈金山、农业专家凌一农,不但无私的奉献毕生科研心血,还亲力亲为地教村民种植双孢菇,为村民的产品售卖全国去跑销路。劳心劳力,无怨无悔。


这个圆圆白白的小蘑菇刚一上市,就在市场上卖得一干二净,脱贫走上第一步。

这是《山海情》中,“山”与“海”的第一次牵手,也是贫荒的“地窝子”第一次看到“未来”和“希望”。


台台曾经做过一道“蒜香口蘑”,一口一个,倍儿香!为“双孢菇”打call~


▲点击上方图片查看详细做法


都知道宁夏枸杞甲天下。枸杞在剧中的第一次出镜,是在变电所喝水的罐头瓶子里。


“泡枸杞不?”

“不要,我身体好着呢。”


宁夏栽培枸杞的历史至少有五百年。明弘治年间,宁夏枸杞即被列为“贡果”。清《中卫县志》称:“枸杞宁安一带(今宁夏中宁县)家种杞园,各省入药甘枸杞皆宁产也”。时人赋诗赞曰:“千钱一斗矜时价,决胜腴田岁早丰。”宁夏枸杞之贵重可见一斑。


枸杞再次出现,就带上了西北汉子的执拗和实诚。

双孢菇让当地人赚了“第一桶金”,枸杞的路子也渐渐打开。隔壁村儿为了让枸杞更红更好看,“熏硫磺”走了歪路。两条路摆在金滩村人面前:“熏”还是“不熏”。


大有叔,刚来吊庄的时候是“水怂”,苦日子受不了怂恿七户村民临阵脱逃。在这大是大非上却显出了西北汉子的耿直和担当:不能为了让枸杞子好看好卖就昧了良心。


▲送大有叔出道!


富有“甲天下”美誉的宁夏枸杞,哪用得着熏硫磺呢?

中国宁夏自治区是世界枸杞的发源地和正宗原产地,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与富含矿物质的清水河苦水灌溉,造就了宁夏的枸杞色艳、粒大、皮薄、肉厚、籽少、甘甜。


产自宁夏中宁一带的中宁枸杞是唯一被载入中国药典的枸杞品种,李时珍也在《本草纲目》中,对枸杞进行了详细的记述 :“春采枸杞叶,名天精草 ;夏采花,名长生草;秋采子,名枸杞子;冬采根,名地骨皮。”

每年的7、8月份,枸杞迎来采摘季,园中铺天盖地的红分外耀眼,新鲜采摘的枸杞子饱满甘甜。要想亲口尝到这份甜,夏天到宁夏看一看!



剧中西瓜的戏份不多,顶多算是“串场嘉宾”,但短短的出场,却让所有人都记住了它的甜。


宁夏当地的硒砂瓜,被称为“石头缝里长出来的西瓜”,又被称为“戈壁西瓜”。普通西瓜的平均含糖量一般在5%—12%,而硒砂瓜却能把平均含糖量飙到瓜心18%,瓜边11%。个儿大汁多,就是一个“甜”!


甜到心坎儿的硒砂瓜,成长过程却历经艰辛。生长在十年九旱的宁夏中卫香山冲积扇,年降水量不足180毫米,蒸发量却为2400毫米——这里是中国最干旱的地方之一。

但艰苦的环境也造就了硒砂瓜独特的品性:经年裸晒让这里的沙砾碎石积聚了多种矿物质,尤其是寻常食物中稀缺的硒元素,从“石缝里钻出来的”硒砂瓜,与其他西瓜相比,富含更多葡萄糖、氨基酸、维生素以及多种微量元素,甜,且营养丰富。


硕大的个头,脆薄的瓜皮,水红水红的瓜瓤......腊月里看剧都想火速冲到夏天奔到宁夏,去当地开上一个硒砂瓜!



“七分靠种、三分才靠酿。”最后一集葡萄酒推介会上,马得福对于宁夏葡萄酒的描写非常实在:好葡萄酒是种出来的。

一番诚意“带货”,也使得电视剧收官后的贺兰山葡萄酒“卖到脱销”。


宁夏贺兰山,拥有世界上酿酒葡萄生长所需的全部优质条件:日照充足,全年日照达3000小时;降雨量小,年降雨量不超过200毫米;昼夜温差大;戈壁滩的砂土富含矿物质,通透性也好。这里自古就有最好的葡萄。


隋唐时期,“贺兰山下果园成,塞北江南旧有名”。贺兰山东麓葡萄种植历史悠久,“赤落蒲桃叶,香微甘草花“便是唐代宁夏大量种植葡萄的佐证。

如今的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不仅成为中国之最,更是远销欧洲。在2011年法国举办的中法葡萄酒盲品比赛中,前4名都被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葡萄酒包揽。


▲贺兰山的葡萄种植园

除了这些剧中提到的“宁夏之宝”,翻越大山来到千家万户的,还有彭阳红梅杏、固原黄牛肉、彭阳朝那鸡......这些不只是我们餐桌上的美味,也是宁夏通往脱贫致富路的桥。


翻回第一集,得福和张书记说的一番话很戳心窝子:“未来是啥嘛?未来就是还没有来嘛。啥时候能来,谁又能知道呢?”

说实话,台台看到这里的时候,也不知道大山里的未来在哪,未来究竟会不会来。


23集过去,我们看着剧中的人物垦荒吊庄、通电通水、山海联手农业致富,看着西海固一步步从“风吹石头跑,地上不长草,天上没只鸟”的苦瘠之地,到如今山青水绿的塞上江南。

那个前人们时常挂在嘴上的“未来”,好像真的来了。


▲一座山,两代人,荒漠戈壁变成塞上江南


《山海情》讲述的宁夏西海固从“昔日干沙滩”变成“今日金沙滩”的故事,其实只是中国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真实缩影。

“致富”、“脱贫”,说出口不过四个字,却往往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。需要走在脱贫路上的每一代人,抱着“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一定有我”的信念。


总说“未来未来”,那“未来”在哪嘛?
怀揣希望,艰苦奋斗

未来在脚下


参考资料:
《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——宁夏篇》|中国质量新闻网
《4000岁的枸杞子,600年的种植情》|央广网
《西海固饮食文化的传承与旅游资源的开发》|廖彩琴

《把植入拍成锦上添花,带货带到快递爆仓,恐只有《山海情》能做到》|欧阳浩轩


文 | Ruka
图 | 部分来自网络



近期热文:
《朱厘米教你做6款花样饺子,春节称霸年夜饭桌!》
《独家揭秘迪士尼:在世界上最梦幻的地方工作,到底有多快乐》
《别吵了!泡菜到底起源于哪里,看这篇就知道!》
《最简便的年夜饭美味,一裹一蒸,不放一滴油!》
《50年仅268人通过的魔鬼考试,他是唯一的中国人》
《立春食俗大盘点,今天你“咬春”了吗?》




快来点赞点在看!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